我们吃什么食物,如何烹饪这些食物,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饮食文化,也定义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特性。但是,如何种植食物,竟然也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特征。甚至这种心理特征,在大多数人口都已经不再从事农业,进入城镇之后,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言行。这听上去似乎很玄妙,但是几位中外学者正试图从这个角度解释东西方的文化心理差异。在2014年的一篇《科学》杂志论文上,研究者们认为:需要精耕细作的稻田对灌溉系统的要求很高,人们往往需要合作来疏浚河道,设计和修建灌溉网络;从劳动力投入角度来看,水稻比小麦要求高得多,农民们需要在农忙期间互相帮助:协调好播种和收获的日子,以互助的方式共享劳动力。正因为这样的原因,稻农倾向于建立基于互惠关系并避免冲突,而麦农就比较随意一些了。这样的社交和思维方式一代代传承,以至于形成了两种文化。直到今天,尽管很多人不再种植庄稼,这样的区别还存在着。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这个水稻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...
[详细]